《后真相时代》|一面时代的照妖镜

This note was originally clipped from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405142/

2016年 ,“后真相”post-truth一词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词汇,它指的是:“陈诉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弱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的情况”,在英国脱欧与美国大选两起新闻事件后,这个词汇的使用量激增,并在西方社会迅速流行起来。“后真相”形容了一种异常的舆论生态,指媒体传播依靠煽动情感、强化偏见来达至某种目的,其所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客观事实对人们的影响,人们只在意情绪或主张而不管事实和道理。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年英国举行脱欧公投,留欧派罗列数据、阐述事实的理性做法并没有获得大众支持,反而是脱欧派各种煽动情绪,夸大危机的言辞赢得了最后胜利。

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高速发展,其带来的言论广泛的参与性和公开性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以及个人价值观,信息变得无处不在,沟通变得无比便捷,舆论变得无比重要……然而真相呢?现在的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每天对着铺天盖地的推送消息觉得自己好像无所不知,也好像一无所知。一种言论刚出现便获得疯狂转发,但很快就有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言论将其颠覆,然后是各种辟谣、剧情反转。每一方都坚称自己所说的是真相,同一件事拥有不同的“真相”,网络上充斥着多种版本的“真相”,因此我们无法分辨哪一个才是真相?

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正是在此时代语境下诞生。此书开篇即提纲挈领地提出“竞争性真相”的概念:因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同一件事情是由多个事实组成的,对不同事实片段的截取会导致不同的真相呈现,这些事实片段之间因为使用者的不同企图而存在着竞争性。麦克唐纳用大量的案例数据从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日常生活诸多方面,向我们系统地讲解真相是怎样经过人为的编辑拼贴成为操纵行为与思想的工具,同时也以自身丰富的商业经验和心理学知识,给予读者如何利用“竞争性真相”有效完成个人目标的建议。

身为世界知名的商业咨询专家,麦克唐纳在书中显示出缜密的分析能力和思维逻辑,所举的案例不仅涵盖全面且紧贴现实的社会问题,引导读者客观地看待事实的多面性,对自身生活与时代环境进行深层思考。例如对亚马逊公司的分析,麦克唐纳辩证地指出电商的崛起对传统商业模式的伤害与促进。伤害与促进都是事实,事实在受损者和获利者口中会呈现迥异的表达,受损的实体书店与大型出版商称亚马逊为“恶魔”,受益的读者和小出版商则视其为“天使”。不同的表达角度导致了同一事件不同的真相,至于选择相信哪种真相则取决于你站在哪个利益立场。

又如对统计学的操控伎俩介绍,统计学不是谎言,数据也是真实的,可是不同的取样、取值与计算方式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甚至同样的数字可以传达截然相反的真相。这种伎俩被广泛地使用在商业广告、新闻报道、机构报告、政客演讲……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深信“数字不会说谎”的大众在看似理性的情况下受到误导与欺骗。

相信没有人愿意受到误导与欺骗,我们也尽量保证自己理性的思考态度,但身处人类的群体社会,被他人的观点影响看似无可避免,麦克唐纳进一步由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们被误导性真相和偏见左右时的心理机制。譬如人们不喜欢枯燥冗长的数据分析而喜欢听故事,因为人们迫切希望从一堆杂乱的信息中得出简单清晰的因果链条,从而帮助自己快速理解整个事件。故事通常逻辑连贯且易懂,还带有转承起伏的情绪节奏,即使它是片面的或者虚假的;而真正的事实往往由一组混乱的随机事件共同起作用,析辩的过程困难又无趣,人们会下意识地回避这种复杂思考。这就是为何带煽动性情绪和夸张标题的文章总容易获得高赞与转发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们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还有歧视与偏见,尽管人们相信自己大多时候是客观的,可所谓的“客观”有时候或许只是一种选择性相信,一种为了维护自身群体利益的潜意识对抗。譬如书中所举的英国社会主流对年轻人的偏见,社会权威人士和媒体时常抨击讽刺千禧年后出生的一代人,认为他们心理脆弱、自大自恋、啃老并不负责任。但英国的年轻人是否真的如此不堪?现实是与其说年轻人不堪,不如说是掌握着社会话语权的中老年一代对权力逐渐让渡给新一代的焦虑不安,因而产生一种防御性的偏见和敌意。英国的年轻人们一部分的确存在上述毛病,但不代表全部。然而人们在媒体的诱导下,在担忧自身权力被稀释的心理支配下,选择性地相信一部分有问题的年轻人就代表着全体,自动忽略了年轻人们其它优秀的方面,忽略了真相的另一部分。

因为人类心理行为的某些特点,因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模式特征,在流量为王的生态法则下,各种能争夺眼球,宣泄情绪的爆炸性新闻充斥着网络上的公共空间,真实与专业让位给阅读量和转发量。而在社交媒体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发言的催化下,原本由权威专业媒体层层把关的新闻话语权迅速下沉到普罗大众当中,虚假、偏见、仇恨和语言暴力得不到该有的把控。当这些假新闻和负面言论大面积传播时,会影响无数个体的思想行为,冲击舆论场域的秩序,乃至现实中的社会秩序,此为“后真相时代”的症结问题所在。

新京报书评周刊曾发表名为《‘强奸文化’越显著,强奸案越频发?》的文章,由强奸案中社会舆论对受害者进行的“荡妇羞辱”延伸到对现在国内网络舆论环境的探讨。文中指出在现实的一些性侵案中,大量网络言论片面地“指责受害者、暗示受害人同意、质疑受害人的可信度”,而许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在未经调查核实的情况下争相报道这类言论观点,加深对受害者的伤害,进一步扩大了“荡妇羞辱”文化的传播。根据数据调查,在“荡妇羞辱”文化流行的地区,现实中的强奸案会增多,罪犯更加有恃无恐,从而形成“强奸文化”。

以上只是“后真相”影响现实世界秩序的其中一个案例,类似的例子相信我们都见过很多。如当年的“彭宇案”,因为司法机关没有及时向民众公开调查结果和真相,致使案件审理期间出现了大量偏离事实的报道和舆情,引发公众对社会道德缺失、诚信危机的强烈担忧,最终出现了“老人跌倒不敢扶”的可悲社会现象。又如最近发生的李秀娟教师“绝笔信”事件,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网络舆论一再反转,在调查结果未公布前,网上有大量对各方当事人的恶意猜测、谩骂攻击。李秀娟事件中的派出所副所长和教育局信访主任在镜头前情绪激动,嚎啕大哭,他们皆受到突如其来的网络曝光和人身攻击,让自己和家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由此可见,言论、舆论能够由文字演变为思想模式,化作实际行动,甚至成为伤人的武器,继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那么,作为舆论大潮中的一份子,信息传播中的一环,我们每个人都该尽力分辨真相与谎言,爱惜自己手中的话语权,谨慎使用自己的影响力,哪怕它的力量极其有限。

《后真相时代》一书不仅是帮助我们破解“误导性真相”的种种迷惑伎俩,培养洞察真相的思维方法,也是让我们警惕自己当下的生存环境,意识到我们与他人的言行是如何影响别人的心智和制造社会分歧,从而避免成为被谣言和网络暴力操控的“施暴者”。在当下互联网技术迅速填平人际鸿沟,但也以另一种方式加深思想隔阂,加速社会层圈分化、对峙的形势下,《后真相时代》的出版颇有晨钟暮鼓,当头棒喝的意味,具有较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思想。相信身为“网民”的读者们阅读之后,都能或深或浅地获得某些启示与切身经验对照。

有关键情节透露


BraveDAO
主权个人的霍格沃茨
公告

欢迎BraveDAO的小伙伴们~